今天是
信息检索

坚持“一体两翼”,构建特色校园

一、办学特色的界定
       我校提出“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思路,即引乡土文化入校园为主体,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两翼协同发展,通过全体师生的主题活动、课程参与,长期坚持,将“大爱暖千秋”的长乐精神融入校园,培育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爱学习”的高尚情操,激发教师“爱长乐,爱学生,爱教育 ”的美好情怀,孕育出“大爱暖校园,乡土融教育”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办学精神充满爱,办学行为充满爱,办学理念充满爱。在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其必备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学习能力、理念更新等素养,也将帮助“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落实,使其逐渐成为所有人的行为自觉,助推学校各项工作更好发展。

       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爱,让生于斯,长于斯,以及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的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朋友只要来到长乐,进入一中,就会感受到爱的氛围,受到爱的熏陶,形成特有的“三爱”精神,形成特有的一中精神,一中气质。有人说,一中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气质,特有的精神。得益于这种气质,这种精神,让一中能够风雨兼程,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进,取得一个个不凡的成绩。
       通过乡土文化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有机渗透,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8年11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来到我校,对我校利用乡土文化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的成效予以了充分肯定。
       通过爱的熏陶,一中教师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风清气正,追求卓越,学校连续十二届评为省文明学校、首届省文明校园。
二、办学特色的形成历程
(一)优势课程与活动的形成

       我校作为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从1999年开始就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专职心理老师,是省内较早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的学校,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爱,让爱心解开心结。接下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正式的课程进入课堂,在授课内容上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暖的教育,提升了内涵,扩大了受众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6年起,我校开始开设校本课程,其中《走进长乐》系列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选择。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如《我的气质》《感恩教育》《学习风格》也受到学生喜爱。许多学生同时选修《走进长乐》和心理健康课程,这些学生与研究性学习乡土课题的学生一起走进长乐的乡村馆所,了解长乐的历史,研究长乐的发展,展视野,融乡情,使广大学生进一步受到优秀的爱的乡土文化滋养。走进长乐逐渐成为学校的固有活动内容。
(二)长乐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长乐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乡土地域文化资源,众多文化名人,孕育出“大爱暖千秋”的城市精神:有七下西洋昭示大海文明,在长乐留下深远影响的明代航海家郑和;有高擎爱的明灯,以博大爱心照亮几代读者心灵的文坛祖母冰心;有医德医术垂范千古,留下“杏林春暖”佳话的建安神医董奉;有在古刹龙泉寺出家修道,开创“百丈清规”的唐代高僧怀海;有春华秋实之誉,倾已所有奉献国家和人民的一代才华郑振铎。还有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高鲁,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郑作新,著名导演陈怀皑父子,著名诗人作家——我校校友张诗剑、陈娟夫妇等等。
       长乐更是崇文重教之乡,尚智好学的传统亘古悠久,历代出过10名状元,955名进士。

       长乐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如闽江标志的金刚腿、天然奇岩的洞天岩、鸟类天堂的闽江口湿地、绵长的海岸沙滩、金钟湖古火山口等;有闻名省内外的众多人文景观,如琴江满族村、冰心文学馆、龙泉寺、显应宫、董奉草堂、郑和公园、航海馆等等。
       不断出版的长乐文化系列书籍,为我们学习研究乡土文化提供了直接的文本。
       我校悠久的历史,人才辈出的校友,也是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作为长乐当地群众心目中的“最高学府”,理当让身为学府中的成员知道这些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了解研究这些资源,让长乐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
       为此,学校将其进一步提炼,通过乡土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两翼协同发展,通过全体师生共同的有组织的行动,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之助推我校 “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 办学理念的实践与提升,让所有一中人在践行办学理念中,不断获得爱的精神与源泉,成为一中特有的文化特色,让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名校,能够不断发展,校风严谨,学风优良,社会评价良好。同时,通过办学特色的建设过程与学校办学理念深度融合,让教师“长”起来,达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目标,建设专家型教师队伍;让学生“动”起来,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让学校“高”起来,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学校品牌特色、充实学校丰厚底蕴的目标。
三、办学特色的践行过程及措施
(一)以乡土情怀为引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待中国教育能够培养大批“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根植于质朴的乡土情怀。对学生的乡土文化渗透,教师责无旁贷,其专业发展须置于乡土情怀滋润之下。
       1.增强教师的乡土文化意识,奠定构建乡土文化课堂的基础。
       首先,组织老师学习乡土文化知识,增强老师的乡土文化意识。同时,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的传播,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学到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如通过对家乡名人的介绍,增添了学生对家乡这些名人职业的了解,从而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些帮助。地理课堂结合长乐乡土地理知识顺理成章,历史语文课堂融合介绍航海家郑和、导演陈凯歌、文学家冰心等。此外,艺术课堂也是乡土文化的传播基地,美术课让学生欣赏长乐的古建筑、长乐工艺等;音乐课让学生感受福州话歌曲的魅力,学唱如《吉祥长乐》、《爱与温暖的城市》等体现长乐特色的歌曲;舞蹈课可以排练《大爱暖千秋》、《长山乐水》、《长乐乡韵》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诗乐舞,让学生领略美,爱上美,增强他们的爱家乡情怀。
       此外,通过参观校史馆、乡土馆,通过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对乡土知识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2.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做好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对教学现场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创新。这现场就是学校,就是校本,所以教师应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课程实施能力的必备条件,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品质。 
       学校成立了乡土文化教研中心,组织引领教师开展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帮助教师明确专业角色定位,掌握乡土知识,乡土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认清乡土课程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功能,在专业发展中增添特殊素养。
       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加工和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乡土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乡土基本知识,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从中学会做人的基本规范,以爱和感恩回报社会,这是教师课堂角色的深入和升华。
       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结合乡土资源,对名人,对熟人,对美丽风景,这些触手可及的人与物,近距离的接触,心理上就有产生悦纳的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乡土文化精神可以使青少年更准确地认识自我,观照自己的内心。
(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渗透乡土文化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感受乡土文化精神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在校园中开展乡土文化活动,能让学生直接与乡土文化对话,对心灵的洗涤自然而渗透。通过举办歌颂家乡类的征文、绘画、书法等比赛,歌颂长乐的诗朗诵、歌舞等文体活动,展示乡土风情,启智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品位。
       社团活动延伸向班级活动,通过社团开展的乡土活动确立适合于各班的乡土文化主题。如主题是“了解家乡”,开展收集图片,编童谣俗语集活动;主题是“赞美家乡”,开展讲家乡事演讲活动;主题是“热爱家乡”,开展唱民歌、朗诵等活动,同时在学校的社团节、元旦晚会中融入精彩纷呈、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乡土文艺节目。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接受家乡文化熏陶。
       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各项活动,如家乡名胜古迹知多少;与名人有关的街名、巷名调查;搜集整理与楼牌匾有关的人和事;为长乐旅游景点设计导游词; “走近冰心”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乡土文化的母乳,接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在活动中,学生结合自己专长,还对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宣传,如微影社拍摄的视频《这里是家》就是很好的教材了。
       与长乐博物馆、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冰心文学馆、院士馆、进士馆、将军馆、旅游馆、古城馆、图书文献中心,东溪精舍、郑和航海馆等签订教学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长乐发展的辉煌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热情;让学生瞻仰先贤们的风采和成就,感受他们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参观学习,学生接受了乡土文化教育,按照“寻访一名乡土名人、践行一方传统美德、了解一方乡土文化、游历一处风景名胜”的思路,使学生实地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实乡土文化底蕴,推进特色校园建设落地。

       学校沉浸于乡土氤氲之中,可以丰富学校内涵,充实文化底蕴。
       1.立足校本,编好用好乡土教材。
       乡土文化要走进校园,首先需要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读本。高中的乡土文化教材,不同于严肃深奥的学术研究,文体要通俗易懂,内容要深入浅出,故事要简要动听,直奔主题,视听效果要达到趣味横生。行政区域简介、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古今名人、人文古迹、教育卫生、灵山秀水、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工业商贸、农业特产、精神文明等,都应该是教材编写的内容。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走遍长乐》、《长乐地理》、《乡土化学》、《长乐历史文化》、《长乐民营经济》《长乐籍文化名人诗文鉴赏》等乡土教材。
       其次,是给学生发放乡土文化教材读本,让学生直接从教材中阅读,吸取知识营养。长乐出版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书籍,如《长乐人杰》、《长乐乡土文化丛书》、《中国长乐—爱与温暖的城市》《长乐文化史纲要》、《长乐历史文化名人丛书》、《长乐文献丛书》、《长乐乡土文化丛书》和《中国长乐城市图文细节丛书》等书刊,包括我们学校的《校志》,都是很好的乡土教材读本,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对自己家乡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从而陶冶情操,激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培养优良品德,提高精神境界。
       2.拓展思路,选好教育载体。
       充分拓展特色校园的建设思路,选择多种载体,推动乡土文化走进校园。培养促进办学特色建设的师资群体,融入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多方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教师群体,包括知名校友、大学教师、领域专家、民间能人等。
       在学校教师中培养乡土文化教育师资,零距离经常与学生交流乡土文化知识。学校立足于当地现实,利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采取专家讲座、人物访谈、实地参观与走访、目标培训等方式,对教师定期进行有关乡土基本知识的培训,促进乡土教材的开发、实施与乡土知识的传承,切实发挥乡土文化独特的教育功能。 
       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橱窗,把故乡风貌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乡土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的特殊功效,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营造一种全面的、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和社会育人环境,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丰富多彩的内容,积极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陶冶师生情操,不断促进师生爱的情怀,爱心在校园里不断发扬光大。
此外,利用课余活动召开乡土文化教育故事宣讲会,邀请老同志进校园宣讲;结合文化艺术节,举行乡土文化展演,让学生登台演出;组织学生到镇、村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孝心文化、民俗文化等教育。

       在凸显“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中,一中不断发展,一中的师生更加有爱。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长乐乡土文化的爱,是大爱,这种大爱,滋养着一中师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育人品位,丰富发展内涵,推动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