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信息检索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2021-06-30 14:08:09    点击: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请描述本校当前的办学特色、信息化条件、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核心诉求,不多于500字。)
注:该板块的描述,是为了方便找到在此次能力提升工程中与学校发展最为契合且具可行性的努力方向。
1.我校办学特色及信息化条件
我校创办于1890年,为省一级达标学校、省文明学校、首批省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学校始终关注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学校现有两个校区,信息化条件完善,这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校内千兆有线网络覆盖到所有的教室及功能室。吴航校区高二高三年级38间常规教室还安装有高密度AP设备,高二高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均配有个人敏特平板电脑。学校另有两间创客空间(配备VR、3D打印等设备)、4间机器人相关活动室、1间3D打印活动室。
2.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学校现有91个教学班,学生近4600人,教职工327人,高中部教师平均年龄38.5,群体较为年轻,有活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初中部教师平均年龄46.3,老教师占据主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最大的问题在于观念与机制,老教师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工作不够理想。教育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仅停留在ppt制作和希沃白板使用等简单的技术应用上,缺乏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有效利用。
3.我校核心诉求
希望借助这次信息技术2.0培训,我们力图以此为契机,通过培训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大数据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发展SWOT分析
(请利用SWOT工具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S (优势)
1.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近几年新分配教师数量较多,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高,学习有热情,效果有保障;   
2.高中部教师平均年龄38.5,群体较为年轻,有活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
3.学校软硬件设备配备齐全,信息化条件完善,这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W(劣势)
1.初中部教师平均年龄46.3,老教师占据主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2.很多教师思想观念还未转变,对技术的使用仅停留在制作 ppt和希沃白板技术等浅层应用;
3.教师对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教学数据分析不够透彻深入,数据有效利用率不高。
 

 
O(机遇)
1.我校正在创建省示范性高中,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资金投入有保障,工作开展比较顺利;
2.我校首占校区是新建校区,信息化教学设施基本配备完善;
3.近几年年轻教师大量涌入,这对于整体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是很大的机遇。
T(挑战)
1.老教师如何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挑战;
2.近几年初高中逐年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年轻教师大量涌入,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产生较大影响;
3.教师对于数据分析接受度不高,个性化精准教学把脉不足。

 
 
、学校发展愿景
(请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和核心诉求,明确本校在未来三年中的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 以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强大功能作用,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行政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培养造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融合,提高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丰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在两到三年内,初步实现教育信息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电子化,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绩效目标
(根据上述发展愿景,确定本校未来三年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具体、可操作,并且必须包含一至两条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联的绩效目标)
(一)总体原则
“三提升两建构一全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建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建构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二)学校目标
“双推进”即大力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大力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强化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辅导力度,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2.加快我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设智慧校园,加快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3.推进学校网站多元化建设,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4.打造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本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提高教师数字分析应用能力;
5.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加速多元化课程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6.完善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常态化评测体系;
7.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管理和信息学科竞赛辅导工作,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中学生。
(三)教师目标
1.每位教师均能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50学时以上的线上与线下混合培训学习,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环节,利用网络数据平台,掌握真实学情,提高教师全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
2.每位教师掌握3项以上能力点,并会把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与课堂深入融合,优化课堂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环节,促进“活动探究常态课”的深入实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3.每位教师有一项以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课堂导入、课堂实录、微课视频等);
4.每位教师均能掌握一个与本学科相关的、在课堂上切实可用的软件工具,如在线问卷、思维导图、演示文稿、在线测试平台等,并能够在课堂有效应用,为学生参与知识理解和建构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5.打造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创新课例,围绕研修主题,结合学校实际,由学校组织参训教师自主设计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课例,开展技术应用创新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鼓励跨学科融合,打造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创新课例;
6.绝大多数教师会懂得大数据分析与运用,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精准教学。
、校本研修方案
 
 
 
 
 
 
校本研修绩效目标
(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和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确定学校在校本研修中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与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相吻合、具体、可操作。)
基本的绩效目标:每个教师完成5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25学时,并通过三个能力点来证明这些实践,学校提交两个教研活动简报。
可选的绩效目标*
面向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点的研修任务并有实践成果;结合学科特点,能熟练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完成优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融合微课程等资源建设;
面向学生:提高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诊断自身学习状况的能力,精准把脉学习问题,提高学生成绩;
面向学校: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在教学技能大赛、“三优联评”等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
研修
主题
(请从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确定能力提升工程2.0的本校研修主题,这将作为之后学校能力点选择的依据。)
研修主题:信息技术助力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研修
内容
理念与模式学习:
1.人人发展,人人提升,即整体提升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2.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研修,信息技术应用重在熟练性、实用性、发展性。
3.差异化推进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1.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2.获取并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3.基于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总结提升、方法指导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课堂效率的提高。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1.基于技术支持的检测与练习有利于教师正确分析和把握学情,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2.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现,线上教学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的唯一途径,未雨绸缪,提高广大教师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能力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展示交流能力、学生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对于构建学生为主体,打造活动型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1.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习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
2.精准靶向教学,是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建构应用数据分析模型,对于诊断提升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研修
形式
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方式,即微能力在线课程学习+线下校本教研活动;研修结构单位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全员研修。具体如下:
1.邀请区指导组专家对学校信息化管理培训团队进行指导。
2.赴外校参观学习,借鉴校本研修成功经验。
3.邀请省内专家到校对全校老师进行指导。
4.教研室对教研组长、骨干成员集中指导。
5.各组的教研组长、骨干成员对组员的集中指导。
6.集体研讨,成果提交,应用教学,评比展示推广。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2021年6月-7月初
第一阶段:组建团队,集中培训
1.达成共识。学校领导团队与教师一起研讨制定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共同愿景,达成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全方位发展的共识。
2.组建团队。遴选教研组长、优秀教师、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及有强烈意愿参与项目的教师组成研修团队。
3.培训先行。对研修团队进行微能力课程的理论培训,交流研讨,明确学习内容及需要完成的任务。
4.选择能力点。解读学校信息技术2.0提升规划,公布学校确定的微能力点;教研组制定教研组研修计划,选取符合本组情况的微能力点;每位教师确定研修的3个微能力点,个人制订研修计划,开展研修活动。
 
 
 
 
 
宋家旺、林洁、林昉、刘盼盼、黄支斌、汪信进
 
2021年7月中旬-8月底
第二阶段:线上研修,跟进督促
1.培训跟进。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全校性线上研修培训,确定研修主题“信息技术助力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做到主题化、系列化,持续推进,为教师研修保驾护航;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线上专题培训,梳理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确保研修的实效性。
2.交流研讨。以教研组及教师个人为主体进行案例研发,交流研讨,学校加强指导,跟进督促。
3.活动推进。结合能力点研修主题,围绕“四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完成线上25学时的课程学习。
宋家旺、林洁、林昉、刘盼盼、黄支斌、汪信进和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团队
2021年9月-12月  第三阶段:线下实践,交流成果
1.交流取经。教研组老师进行相互交流研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扎实开展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融合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邀请专家入校进行讲座或与省内高校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全校教师的专题培训(具体待定)。
2.研讨实践。各教研组教师,围绕研修主题“信息技术助力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完成线下25学时的课程实践,以集备组为单位进行“两讨论”、“两实践”、“两研磨”。第一轮讨论:结合学科实际,讨论如何借助常用信息技术工具优化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第一轮实践:结合讨论结果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优化,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设计、课堂导入、微课程展示、思维导图构建等);第一次研磨:对实际授课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情况进行组内研磨。第二轮讨论:如何进行大数据分析与使用,助力精准教学;第二轮实践:结合讨论结果懂得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存在问题并应用在教学中,实现精准教学(如学情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应用数据分析模型等);第二次研磨:依据大数据的分析,对学情的科学诊断,如何改进教学。
3.研磨成果。教研组老师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融合课、数据分析展示等活动,推荐2-3名教师展示优秀实践成果展示,各组相互观摩借鉴。
4.提交成果。各位教师提交初步成果至研修平台,争取优秀。
5.阶段反思。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对研修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反思,开展自评与互评,在交流研讨中共同提高。
 
宋家旺、林洁、林昉、刘盼盼、黄支斌、汪信进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团队
 
 
 
 
 
 
 
 
2022年1月-4月
第四阶段:考核评价,展示推广
1.成果分享。提交成果,并收集教师研修案例,开展微能力点测评,组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融合课课堂展示等评比考核活动,鼓励教研组及教师个人进行特色化、个性化展示。
2.多元评价。对研修成果实行多元评价,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现场评价与学生问卷、家长问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对研修效果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3.总结提高。学校、教研组、教师分别对研修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力争实现理念上的转变及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宋家旺、林洁、林昉、刘盼盼、黄支斌、汪信进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团队
考核
要求
(确定本校教师在本年度研修中应达到的考核要求,如研修活动参与、研修成果产出、考核微能力数量、测评通过率等。)
我校教师在本年度研修中应达到的考核要求:
1.每位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网络在线课程学习 
2.每位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校本研修实践(其中,每个微能力点为 5学时,每次教研活动为 5学时)
(1)学校组织至少2次全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参加;
(2)各教研组组织至少2次组内教研活动(如微能力点案例分享、信息技术融合课展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研修总结反思等),全体组员参加。组长汇总整理至少 3次校本研修材料(含通知、签到表、照片、学习材料、学习笔记等)提交至平台,此项任务组长考核分为 30分,组长提交完成则全组校本研修通过。
3.每位教师通过3个能力点的微认证考核评价,提交相应的微认证材料如信息技术融合课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片段、微课程视频、数据分析使用报告等),能力点趋向混合学习和智慧学习,测评通过率合格占比100%,优秀占比50%以上。
(1)45周岁以下教师(限选BC):至少选 2个智慧学习环境微能力点(C);
(2)45周岁到50周岁的教师(限选BC):至少选 1个智慧学习环境微能力点(C);
(3)50周岁以上的老师(限选AB):至少选1个混合学习环境微能力点(B)。
机制
设计
(为了使整校推进顺利开展,学校将采用怎样的机制?)
1.加强团队建设,统一规划指导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处室参与的信息化2.0提升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郑其强 潘云朋
副组长:陈峰、陈宜振 
组 员:石述乐、李振宇、陈棪、宋家旺、林昉、林洁、刘盼盼、董良锦、黄支斌、汪信进
(2)成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培训团队、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管理团队。
刘盼盼、蔡玉云、林方东、郑高枝、吴云燕、林秀英、林诗琴和各教研组长
2.完善研修机制,积极组织实施
(1)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结合研修实际,我校确定以“信息技术助力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研修主题,各教研组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分三个阶段推进,分别是理论研修、交流研讨、数据应用,每个阶段围绕核心问题进行问题解决和难点突破,推动研修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融合课展示,微课程视频展示活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特别是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3)引进校外专家指导。校本教研的力量有限,专家的介入和指导能快速有效地提升研修效果,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将适时邀请引进校外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研修效果。
3.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提升研修效果
(1)调整教师年度考核教学教研工作评价方案。进一步调整《长乐一中教师年度考核教学教研工作评价方案》的内容,在教学设计、教学效果、集备教研、校本研修等评价指标的制定及权重设置上,增加信息技术运用的内容,加大其权重,促进研修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考核评比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结合岗位大练兵,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信息技术融合课展示等评比考核活动,推动优秀实践成果展示交流,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双向措施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主动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学情分析、课后检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评比考核中一等奖教师直接认定为校骨干教师,并在评优评先上予以倾斜。
4.定期交流学习成果资源共享推广
(1)定期交流学习成果,共同提高。学校和教研组至少组织四次的教研交流活动,组织参训教师定期进行成果交流,总结经验,改正不足,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参训效果。
(2)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推广。利用学校信息化平台,如敏特系统、智学网平台,提高全校教师的数据分析水平;将本校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能力点案例等资源进行共享,积极推广辐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下一篇: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