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信息检索

2019年度省级课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
2019-09-09 12:21:00    点击:

2019年度省级课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
2019年度省级课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
申请书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2017版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均在立德树人任务中包含了对学生国家认同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不同学科和不同时代的视角下对“家国情怀”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界定。
与此同时,2016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其他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段玉山、袁书琪等人在2019年发表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中提出研学旅行的课程总目标是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
1.2  研究意义
1.2.1  紧跟国家政策引领,丰富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推行研学旅行的国家政策的颁布使得研学旅行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各地纷纷开展试点工作,并积极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本文基于福建的地域特色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一是跟随当前研究的趋势,二是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展提供课程开发的思路,通过开发福建的研学旅行课程案例,进一步丰富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资源。
1.2.2  契合地理课程改革,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地理课程所要培养的“家国情怀”是在对区域地理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既包含大尺度的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又包含小尺度的对家乡的情感。而研学旅行活动作为一种鲜活和具体的生活地理教学情境,同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感知经验,是实现“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路径和有效载体。
1.2.3  构建省域范围的研学旅行基地,体现福建省的地域特色
研学旅行,教育是目的,旅行是手段,基地是载体。地方性地理研学旅行基地是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是适用于中学师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等进行考察、实践、探究和教学的场所,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户外课堂,师生进行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本研究将研究旅行基地的建设范围拓展至全省,使研学旅行课程突破地域限制,拓展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视野,为开展异地研学,全域研学提供参考。
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1)以《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为指导,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索并构建适应地理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研学旅行课程。
(2)通过实施研学旅行课程,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3)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研究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2  研究内容
(1)根据高中各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高中各学段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从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方面进行详细的课程目标规定,从而建立符合培育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核心素养,安排高中各学段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体系。
(3)根据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标准和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的标准,探索适合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实施方案,确定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时间、路线和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福建省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参考手册》。
(4)根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和地理核心素养,构建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与促进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与优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3预期创新点
3.1 研究角度的创新
目前对于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多是从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出发,集中于通过研学旅行提升学生地理知识与能力,忽略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发展社会参与的要求。本研究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角度出发,设计与之适应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3.2 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创新
国内对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多集中在单个基地建设上,缺乏对多个研学基地进行线路组合研究,更缺乏站在全域旅游的视角来建设全域研学区。单个研学旅行基地空间尺度较小,既不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又不利于增进学生对于省情、国情国力的了解。本研究以福建省全省范围内的地理资源作为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对象,探索福建省域范围内多个研学旅行基地的组合与线路串联,可为福建省各学校开展省域范围的研学旅行课程提供参考和思路借鉴。
4  研究方法和步骤
4.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现有的手段,从图书、期刊、报纸、网络上查找与家国情怀和研学旅行课程等相关的论文,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
(2)专家咨询法:资讯本领域专家的意见,确保课题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确定选题后,也可就整体的研究框架、部分的研究困惑和问题,向专家请教,从而保证课题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综合分析法:以培育“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为导向,结合福建省区域特色,尝试构建培养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课程实施体系。
4.2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8年8月—2021年7月,分为5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2018年8月—2019年4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查找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讨论,选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主线。
第二阶段:前期研究实施(2019年5月—2020年4月)
依据课题研究方案,以《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为指导,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索并构建适应地理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研学旅行课程。
第三阶段:中期成果整理汇报(2020年5月—2020年6月)
整理前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后期研究实施(2020年7月—2020年12月)
在总结前阶段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开展后阶段课题研究,继续深化与细化研究内容。
第五阶段:成果整理汇报(2021年1月—2021年7月)
(1)整理研究成果,将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过程中对经验总结及实施案例形成论文,推荐到相关刊物发表。
(2)对照课题研究方案,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有关分析数据、资料、文本解读、体会、阶段小结等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写出研究报告,接受评审验收。
4.3  研究技术路线
5  成果呈现形式及责任分工
5.1开题阶段预期成果
整理、综述家国情怀与研学旅行课程的相关研究。(研究报告,由张紫微负责,其他组员共同参与)
5.2课题中期预期成果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中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由郑月凤负责,其他组员共同参与)
5.3结题阶段预期成果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案例汇编(资料汇编,由张紫微负责,其他组员共同参与);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总体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由郑其强负责);
《福建省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参考手册》(参考手册,由郑月凤负责,其他组员共同参与);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研究论文(研究论文,最终成果,全体组员共同参与)。
6  条件保障
(1)学校校本教研机制完善,为课题完成提供机制保障。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校本教研工作发展规划,每一年度均有校本教研工作具体安排,营造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成员人人主持、人人主讲、人人发展,平等协商、对话生成、合作交流、勤于反思及智慧共享的校本教研文化氛围。
(2)地理学科教研组建设齐全,为课题完成提供硬件支持。学校重视地理学科建设,从经费上有力保障本学科的校本教研的开展,校本教研设施、场地齐备。
(3)课题组成员师资力量雄厚,为课题完成提供经验支撑。各成员具备丰富的合作开发、实践校本化乡土课程的经验,也均有省、市、区、校等各级课题的研究经历,熟悉课题研究的流程与方法,能及时解决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论化学作业设计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2019年度省级课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