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信息检索

人民日报:砥砺奋进当鼓“气”
2020-09-17 09:59:51    点击: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砥砺奋进的征程上,越是遭遇艰险与挑战,越需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越是披荆斩棘、爬坡过坎,越能彰显愈挫愈坚、愈战愈勇的刚强意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前不久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真实记录了中国抗疫艰辛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焕发出的精气神。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何以能在短期内有效控制住病毒传播、实现复工复产复市,何以能让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最关键的是举国上下的众志成城,最震撼的是团结奋斗的中国气势。实践深刻启示我们,面对危难时,惟有鼓足志气、锐气、胆气,方能汇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鼓足志气,坚定必胜信念。“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增强信心,葆有难必克、业必兴、事必成的雄心壮志,就能在面临困境时主动作为,遭遇风险时化危为机,经受挫折时迎难而上。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使不少行业发展都受到影响。有志者遇困思变、另辟蹊径,积极开拓在线办公、线上交易、“共享员工”等新业态、新模式,不仅减少了经济损失,还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事实证明,砥砺奋发图强的志气、淬炼无坚不摧的勇毅,就没有翻不过的峰峦、涉不过的险滩。
  鼓足锐气,赋能攻坚克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锐气是勇者的通行证。锐意进取的气魄,体现着奋斗精神,映照着不屈意志与自信品格。回首看,我们以锐不可当的气概,走过了疫情防控最艰难时期,经济社会运行加速恢复;抬望眼,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我们还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不容松劲懈怠。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锐气,不畏繁难、奋力攻坚,打通前行阻点、突破任务难点、培育创新亮点,就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鼓足胆气,挺直担当腰杆。“略”生于“胆”,有多大胆气,往往就有多大谋略,进而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胆气,就没有经济特区的腾飞;没有“敢上九天揽月”的胆气,就难言载人航天工程的辉煌。现实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有些干部却少了一丝胆气、多了一个怕字。怕出事而不敢干事,怕担责而不敢作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四处观望、原地不动。守初心、担使命,离不开主动作为的胆气,呼唤一批又一批闯将。这就要求眼里有目标、胸中有热血、肩上有责任,铸就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在激流奔涌中勇立潮头。
  气者,人之根本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容不得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气可鼓而不可泄,行进在同心筑梦的大道上,我们惟有紧弓满弦、激情满怀,只争朝夕、驰而不息。
 
 
长乐一中行政业务理论学习材料(十一)

高品质学校创建的内涵追问与重点关切

张新平  《中小学管理》   2020.6.17

导读:创建高品质学校的提法由何而来,有何政策依据及现实意义?
如何科学界定高品质学校的内涵意蕴?
创建高品质学校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作者在进行大量政策研究和广泛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围绕三个重点关切创建高品质学校,即把秉持“面向全体”的学校品德建设放在首位,把彰显“价值意义”的学校内涵建设置于中心,把突出“真爱尊重”作为教育初心贯串于全程。
近年来,有关高品质学校及与其相近的高品质教育、高品质高中、品质学校提升等提法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和教育会议聚焦的重要话题,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创建高品质学校的提法由何而来,有何政策依据及现实意义?如何科学界定高品质学校的内涵意蕴,在创建过程中又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规律?笔者在进行大量政策研究和广泛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围绕这些话题分享个人的一些思考。
创建高品质学校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1. 中央层面不断强化政策引领
关于创建高品质学校,从中央层面来看,现在大多将“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的“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看作国家启动高品质学校建设行动的源头。王定华认为,2015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首次正式提出实施学校品质提升工程,既是对中小学校多年实践科学统整的结果,也是解决基础教育热点难点的有效措施,亦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呼唤,还是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现实需要,以及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面向2020年乃至更远的未来,必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将学校品质提升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努力方向。”
而将创建高品质学校首次纳入最高国策,应该是在2018年初颁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该《意见》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为迫切”。为此,亟待“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构建共享的高品质教育视为提升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品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显然,国家对于高品质教育、高品质学校建设寄予新的期望。一方面,高品质教育和高品质学校建设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全面推进做出新的贡献;另一方面,高品质学校创建也必将在担负新的使命中获得新的发展动能,确立新的方向,展现新的魅力价值。
2. 地方层面积极开展特色化实践
从地方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两个区域在高品质学校创建探索中脱颖而出:一个是西部的四川,另一个是东部的江苏。四川省以实现高品质教育为目标,创新性地展开了高品质学校、高品质课堂等方面的区域研究,提出高品质学校在校园文化、管理变革、教师发展、课程建设、课堂革新、评价改革等方面都应具备高品质。李政涛认为,四川的高品质学校创建实践,立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学校改革,形成了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四川经验”。它以“高品质教育、高品质学校、高品质课堂”为定位,进行了一场具有完整的框架意识和愿景导向的结构性变革。
而江苏省的显著特点是,省级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品质学校创建中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引领和模式构建作用。首先是江苏省教育厅于2018~2019年先后出台《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以引领和带动省域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的整体提升为使命,构建了包含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独特办学思想等在内的共九方面的高品质办学内容,目标在于瞄准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品质高中的江苏样式。其次是无锡市教育局于2017年制定了一份在全国地市层面具有典范意义的全面开展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政策文件,提出通过“探索高品质办学思想、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变革、管理结构和学校文化六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建成一批质量更有保证,内涵更加丰富,保障日趋完善,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达到新的水平的高品质学校”。
科学界定高品质学校创建的内涵意蕴
概观高品质学校研究的有关成果不难看出,一方面,探讨高品质学校的意蕴,无疑是一个聚集度很高的议题,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对其表现出强烈的言说兴趣;另一方面,有关讨论大多停留于自说自话的窘地,真正接续的高质量对话较为少见,更遑论达成一个较为整合统一又稳定成熟的共识性意见。
在对高品质学校及其创建的界定和阐释上,差异显而易见。有人注重从字面上做解释,认为“高品质学校,就是品位高、质量高的学校”,是“‘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高认同’的学校”,“也就是‘有温度、有人性、有故事、有美感’‘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比较而言,有研究者侧重于在“品”字上做文章,提出“高品质学校,就是品相好、品位高、品格高、品牌优的学校”。也有研究者侧重从“质”上做文章,认为“高品质学校建设指的是学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全面建设,质量提升既是高品质建设的追求目的,也是最终的检验标准。换句话说,质量提升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最好和最具说服力的注解”。
实际上,上述界说大都可以归属在描述归纳的范围。与之不同,也有研究者采取了一种演绎阐释的方式来界定高品质学校。如王定华就从“品质”的概念推演出“学校品质”的内涵,进而概括出“学校品质提升”的关键特征。由于“品质是质量、信誉、文化的综合体”,学校品质也因此成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学校品质提升表现出持续性、复杂性和操作性等特征,它既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也是学校发展的整体性改进,还是教育理想与追求下的具体行动。
笔者以为,高品质学校创建当然有一些理论性质的问题需要回答,但它更是一个实践指向明确的工作问题,就此而论,那些正在负责办学治校的学校实务人员,对高品质学校建设无疑拥有更多更重要的发言权。正因如此,社会上对于高品质学校建设各执其词,其缘由也就不难窥见一二。更有人撰文细数了高品质学校多达27种不同的习惯品性,也就不足为怪。当前各种高品质学校建设的观点竞相呈现,并不会妨碍现实世界中的高品质学校创建。相反,各种不同的开放性观点的出现,会促使人们更清醒地看到高品质学校建设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化和生成性特点,从而进一步打开人们的视界并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观点纷呈不可怕,可怕的是当面对各种不同的界定和表述时,因抓不住重点而迷失了方向。
创建高品质学校需紧扣三个重点关切
概言之,高品质学校创建既要充分照顾到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个别性,更要把握学校发展过程中那些共通性、一般性和普适性的存在,紧紧围绕高品质学校建设中的重点关切开展探索研究,如此才不至于出现思想迷乱和工作忙乱。笔者认为,这个重点关切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 将秉持“面向全体”的学校品德建设放在首位
在2010年以来我国出台的基础教育政策中,“面向全体”成为一个中心话语,并逐渐具有两个确定性含义:一是教好每一位学生,二是办好每一所学校。面向全体不仅是一项强制性的制度规定,更应成为今后高品质学校创建的一种自觉实践和基本道德。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办学治校施教特别注重法治建设,这当然是必要和有益的,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如果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道德自觉跟进,那么高品质学校创建就难免会留缺憾、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孟子讲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我们借用这句话表达学校品德建设在高品质学校建设中的至关重要性,即“徒法不足以为政,徒善不能以自行”。只有将面向全体的这种强包容性的博爱仁德充分彰显出来,现代学校的发展建设才会走得更加稳当、更可持续,也会更有力量。
2. 将彰显“价值意义”的学校内涵建设置于中心
很长时间以来,学校建设在“物质技术性”取向下养成了一双打量世界的“唯物”眼光,以至于常使人误以为学校就是由一堆建筑、物品堆砌起来的存在,所有的教育意义谱写都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为一堆可以看见、能够量化和必须计算的事物。今天人们所习惯的用投入量、实验室、名师数来指代学校品质的做法,就是这种物化思维的具体体现。对此,有研究者很有见地地指出,高品质办学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现实需求并为其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服务,应竭尽所能地了解学生想要什么,并创造条件以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学校品质蕴含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
在创建高品质学校中挖掘高品质学校的内涵,意味着人们将建设学校的精力更多地转移到营造学校精神文化上来,转移到对学校教育的思想认识上来,转移到创建学校的特色品牌上来,转移到总结呈现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优势亮点上来。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科技讲求的是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而精神要求的则是人的转变。前者只能制造装备,把人变成工具,并且导致毁灭。后者使人悔改,变成真正的人,并且借助精神的转变,人们不但不会被生产力和制造武器的技术打败,反而能掌握它们,挽救我们的生存”。
3. 将突出“真爱尊重”作为教育初心贯串全程
在如何建设高品质学校这个问题上,人们倾向于将各种可能的要素尽可能多和完整地罗列出来。实际上,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论语》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打造高品质学校过程中,并非列出的因素越多越全就越管用。创建高品质学校,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眼花缭乱和乱了心智,最重要的还是要像“如保赤子”那样真爱学生、真爱教育教学工作;办学治校施教还需要真诚和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并信任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育教学是一项以心交心的活动,知识学习只能发生在心扉敞开的平等对话和全员参与的活动中。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一言以蔽之,创建高品质学校,归根结底体现在如何对待学生这一根本选择上,体现在对传统知识观、教学观及师生观的根本重构上。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下一篇: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长乐一中行政班子学习材料(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