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信息检索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班子学习材料(九)
2021-01-05 15:25:34    点击:

长乐一中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材料(11.23
 
从三个维度理解“十四五”规划《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
【经济视野】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经济逻辑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用一个专门部分阐释“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抉择,是新阶段中国发展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内生产物,与新常态理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国内大循环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为载体,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补充和支持,以国民经济循环顺畅、国内分工不断深化、国家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为内生动力的经济循环体系;国际大循环是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依托,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为主要表现形式,各经济体基于比较优势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经济循环体系。
 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外开放,也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大循环,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时代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新规律和新使命,提出了一系列以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比如,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替代“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模式;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史表明,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任何经济大国的成长都需经历由弱到强、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的必然调整,大国经济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以内为主、控制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经济体系。我国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强调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符合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还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际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党史视角】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治国理政重要方式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贯穿了新中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整个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的全部奋斗,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综合地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在总结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规划,在中国共产党践行和实现初心使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五年规划(计划)通过设定奋斗目标,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全党上下、社会各方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奋斗,具有“举旗定向”功能,起着“天气预报”的作用。从党史看,五年规划(计划)的覆盖内容,从过去只涉及经济的一元,到兼顾经济与社会的二元,再到今天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许多内容的多元;五年规划(计划)的名称叫法,1981年开始的“六五”,由“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社会发展首次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将“计划”改为“规划”,反映了我们党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逐步从“计划指令性”向“战略指导性”转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立足基本国情,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建议》着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规划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些目标规划和科学部署,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政府和市场、开放和自主、发展和安全、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既做到高瞻远瞩,又能够务实管用,对于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必将产生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和实践动员力。
【国际视点】从开放理念看重要战略机遇期
 《建议》中“开放”一词被提及23次,并作为新发展理念再次重申,不仅出现于“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成就部分,也贯穿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是中国开放决心的又一次集中宣示。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新的变化。在国际层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不断肆虐,加剧了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也使得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和不足集中凸显。在国内层面,疫情之后,我国经济迅速恢复,社会大局稳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等优势进一步显现,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改革和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期,面对新的国内外挑战,需要坚持创新,精准施策,科学应对。关键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化害为利、厚积薄发。这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内需和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建立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终实现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形成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长期趋势,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发展正途。把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的进步结合起来,依托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和更可持续。同时,主动求变也是寻求群己之变,相互协调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有坚持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才能推动世界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纵观二战后世界各国,一些国家也采用编制发展规划的办法推动发展,但大都没有坚持下来。中国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把阶段性规划与国家发展中长期远景目标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国家因政党轮替而频繁出现的“短视政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
 
 
 
 
长乐一中政治理论学习材料11.23

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

求是网   2020-11-18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11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切实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每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这篇重要文章中,围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最大制度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总纲,进一步明确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如何在法治实践中落实好党的领导?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二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是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三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影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四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法治保护;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五是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东中西部法治工作队伍均衡布局,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长乐一中行政业务理论学习材料(九)2020.11.23

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

吴颖惠  《基础教育课程》  2020年3月28日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准阐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劳动的育人功能,合理构建劳动教育的主题课程、科学评估劳动教育成效,为科学、有效、持续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
什么是劳动教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人类在劳动中生产、延续,劳动也创造了现代社会。教育需要从劳动开始,也需要在劳动中认识自然、认知社会,进而认知人类自身。中小学劳动教育是指遵循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幸福,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的劳动形态是什么?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的体力劳动和相当一部分脑力劳动将被机器所替代,未来一定会产生新的劳动形态。技术越发展,劳动对人来说就越重要,劳动的形式和内涵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再单纯指体力劳动或生产劳动。新时代劳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种庄稼是劳动,设计创意、艺术家表演、科学家研究、作家写作等都是劳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劳动形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不同劳动形态,要让学生知道劳动的多种形态,而不是让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到农村种植庄稼,工业、商业、新闻、艺术、科研、服务等各个行业都是劳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其实质就是一种劳动精神,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种精神培育正是劳动本身所承载的教育,而在专注过程、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很可能又会产生新的创意和技术。因此,我们对劳动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重视社会劳动形态的变化,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更要重视劳动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育。
劳可育德、劳可培智、劳可强体、劳可悟美。加强劳动教育可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家长对于智育的重视远远超过劳育。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被轻视、被淡化、被弱化。第一,德育方面。我们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劳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意志力,也会带给学生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帮他们增强自信心。第二,智育方面。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劳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知识,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习,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体魄,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挖掘并发展自我潜能。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体育方面。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走到户外,让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与舒展,进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劳动缺失,会导致技能没有,进而引起四肢退化,人会变得很畸形。通过劳动,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而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第四,美育方面。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创造美,欣赏美。中小学通过劳动技术、烹饪、篆刻、服装等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劳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体会劳动的喜悦。在劳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劳动教育不仅能够锻炼人的体魄,让人的肌体、四肢灵活协调,更能让人的思想得到改观,丰富、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进而培养人的创造性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重在主题任务设计
 
中小学劳动教育按照活动地点可以分为校内劳动教育、社区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结合社区、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任务活动主题,科学有序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小学阶段多是通过直接动手的制作活动及体验性活动,让学生感知劳动的美好,愿意劳动,知道劳动的重要性,获得劳动的喜悦感;初中和高中阶段主要是通过劳动方面的体验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愉快和完成任务的满足,形成对于劳动的正确态度和职业观念,为今后走入社会做准备。
劳动分为日常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要从学生身边做起,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己的鞋带自己系、自己的书包自己背,把餐盘收拾好、桌子擦干净,上厕所后把厕所冲洗干净等都是劳动,不能把生活中的劳动与劳动教育割裂开来。从小事做起,在学校帮助同学和老师,回到家帮着家长干活,离开公共场所不留下自己的垃圾和杂物,在教室能随手帮老师把黑板擦干净等等,这些都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以育人为根本,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要致力于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等。劳动教育主题可以设计成如下几种形式:
01校园服务劳动主题
在校园里设计和建立劳动服务岗位,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劳动活动之中,在服务过程中体验校园里各种事务性劳动的繁杂性、琐碎性、辛苦性,体验到学校管理之不易,后勤服务劳动之艰辛,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劳动服务意识。在服务性劳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复杂,感受和尊重校园内的各种劳动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在劳动中让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如北京市育英学校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各种劳动服务岗位,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做到了班班有劳动服务岗实施、人人参与校园劳动服务活动。这些校园劳动服务岗位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关门、关窗、关电灯;养花、养鱼、维修;分餐、图书管理、桌椅小管家等岗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校园劳动岗位,佩戴工作标牌,为学校提供劳动服务,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这些校园服务劳动岗位的设置成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02农业种植劳动主题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空闲地,以及周边社区资源,开设相应的种植类劳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此类课程,可以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进而学会理解他人,并学会创造性劳动。北京市海淀区台头小学位于凤凰岭脚下,学校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开设了“一米菜园”,把过去班级集体种植的大块土地用垫子隔开,划分成一块块约1平方米的小菜地,2~3名学生共同经营一块土地,种植各种蔬菜,由此学校开设“从种子到沙拉”“从小麦到面包”等种植课程,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则利用学校闲置地开设了“半亩棉田”课程,让学生体会从播种、发芽、开花、收获、展示的种植棉花全过程。这种种植类劳动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苦,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03生活技能劳动主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贴切生动地说明了生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劳动教育可从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入手,满足基本的个人生存需求,不给他人增添麻烦。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家校社”三方应联手协同合作,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家,学生可以学会清洗整理衣物,学会做饭,满足口腹之需;学会打扫和整理房间,创造一个干净温馨的环境,便于学习和生活。目前,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家政、厨艺、服装、插花等课程,以此提升学生生活技能。新时期劳动教育要在继承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活的基本技能,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着眼于现代生活需要,学校不仅要开设厨艺、服装裁剪等生活技能课程,还要开设人工智能、垃圾分类等现代生活技能课程,将现代生活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之中,使劳动教育有效渗透到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全过程,并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04农场劳动主题
学校通过农场课程,使学生浸润于农业生产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参加一周的农业生产活动,学会养鸡、做豆腐、磨豆浆、种菜等,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海淀区玉泉小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北京延庆一座山上租赁了50亩地,为学生建立起了“玉泉农场”,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至少每年有一次能够来到农场,开展为期一周的农场课程学习体验活动。孩子们来到农场,亲手饲养家禽家畜、亲历农耕劳作、观察自然生态,这是一种劳动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教育,更是着眼于人类未来的教育。劳动教育需要在劳动场景中发生,而不是在教室里听讲学习。农场为深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一种空间、场所、资源和环境,在真实的场景中,劳动教育才能真实而生动地发生。
05志愿服务劳动主题
劳动教育内容不仅是服务自己,而且还需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这种服务意识和技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社会,同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海淀区和平小学组织学生定期到学校附近的北部新区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图书馆管理员归置图书,引导和帮助读者借书。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文献检索方法,促成了自身的发展。西苑小学利用地处颐和园附近的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到颐和园、香山进行“小导游”讲解活动,该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多年,深受中外游客好评。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安全志愿者、社区环保志愿者等公益活动,是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
06劳模精神教育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精神往往在各行各业的劳模个体身上得到完美体现。劳模精神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劳动精神,展示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把劳模请进校园,讲授劳动者成长故事,或者组织观看劳模先进事迹宣传视频等,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劳模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的示范和引领,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观和劳动情感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熏陶作用,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做中学,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和感知,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实现“知行合一”。“知”和“行”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行”就没有“知”,“知”从“行”中来。只有从“做”中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劳动,达到健脑、健体、益心、益情的教育目的,必然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当然,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仍然存在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简单化,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认为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动、义务劳动就是劳动教育。这种现象主要是教育者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肤浅所致。第二,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一门学科”,认为在学生中开设劳动实践课、通用技术课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就等于开展了劳动教育。这种认识把劳动教育窄化,没有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及多元性。第三,对劳动教育缺少整体设计,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看上去挺务实,组织学生做事、操作和实践,但实际上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和设计,未能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系统设计和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需要成效评估引领
评估是劳动教育深入推进的有效措施,劳动教育成效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劳动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决定了其评估方式的多样性。采用何种评估方式,需要依据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而定,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估目标为激励,以评估来促进学生热爱劳动、喜欢劳动、尊重他人劳动、在劳动中享受劳动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
01任务清单式效果评估
任务清单式是指学校结合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日常的家庭生活,设立具体、细微的家务劳动。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学校设计了劳动任务清单,学生自愿选择需要完成的任务,每天填写任务清单,比如劳动任务可以包括:做饭、洗衣、扫地、洗碗、折叠衣服等内容。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清单,学校则依据任务清单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估。
02目标达成式效果评估
目标达成式是指通过完成具体的劳动内容,评估达成目标情况。通常用于劳动课程和主题式劳动活动中。学校依据学习内容,设计星级学习评估指标,通过自评、他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劳动。学校根据学生参与劳动过程中的记录表、劳动效果评估表等,对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为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挑战,为适应社会和生产发展的新形式,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科学方法,并善于从国外先进的劳动教育经验中得到启示,总结提炼出切合实际并富有成效的方法,切实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开启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新篇章。
(作者: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班子学习材料(八)
下一篇: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班子学习材料(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