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信息检索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班子学习材料(十)
2021-01-05 15:26:30    点击:

长乐一中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材料(11.30
 
 
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找准服务保障现代化建设着力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清晰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对正风肃纪反腐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是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着力点。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知行合一、知行互促,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确保纪检监察工作方向坚定正确、行动坚决有力、措施精准有效。
  更加突出政治监督,督促全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新征程中步调一致前进。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形势越复杂、斗争越尖锐,越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汇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纪委监委要聚焦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四五”规划等决策部署、重大任务落实情况,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做实监督,着力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找准找实服务保障的着力点,切实增强政治监督针对性有效性。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履职尽责,齐心协力做好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各项工作。
  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现阶段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正风肃纪反腐同样面临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迫切要求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纪检监察机关要更加自觉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价值理念、目标指向、衡量标准,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及阶段性特征,坚持稳中求进、坚定稳妥,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努力做到风气严实、纪律严明、干部廉洁、班子廉政,为落实“十四五”规划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五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原则,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写入远景目标,并作出具体部署。正风肃纪反腐事关民心所向,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需求的重要途径。纪检监察机关要自觉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监督保障党中央各项惠民富民、共同富裕政策措施落实,持续纠治扶贫民生、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养老社保、生态环保、执法司法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更加突出发挥监督治理效能,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处于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更需要发挥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要坚定制度自信,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一方面严密防范、严肃惩处腐败和不正之风,消除政治隐患、维护政治安全;一方面促进完善治理格局、提升治理能力,筑牢安全发展屏障,保障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把基层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让干部感受到监督、习惯被监督,让群众知道有监督、参与监督,强化基层监督在社会治理中的直接保障作用。
更加突出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纪委监委要辩证把握严管和厚爱、约束和激励的关系,既用监督加压又用信任加力,把监督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加强常态化管理,督促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把握政策策略、贯通纪法情理,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做到“三个区分开来”,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形成推动发展的动力、合力。
 
长乐一中政治理论学习材料
在新发展阶段豪迈前行
《求是》评论员 

“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未来1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这样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目标,体现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符合现代化的共同标准,更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彻底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多人,这些历史性成就,标志着我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扩大人民富裕的范围,不断提升人民富裕的程度。共同富裕的步伐决不会放慢,为了进一步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兼顾了实际需要和发展可能。在新发展阶段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完善、优越性不断彰显的一个明证,必将极大鼓舞亿万中华儿女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立足我国发展实践,不断深化对发展的认识,是我们理解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关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点。近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能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乘风破浪、稳健前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心全意办好自己的事。当前,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顺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由之路。
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规划的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六个新”的主要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紧紧围绕“六个新”的目标要求,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从12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作出了部署,这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落实好这些目标任务,必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
  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科学指引和重要保证。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十三五”时期,全党全社会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升华中,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的政策框架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新发展理念的成效日益显现并不断加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行动更加坚决。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就是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把握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史诗。抚今追昔,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凋敝、百废待兴,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1954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不久,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号召全国人民努力工作,“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中国一路走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远比想象的大得多,所花的时间也比设想的长得多,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从未动摇,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奋斗。如今,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满怀豪情地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将极大地激扬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在新发展阶段豪迈前行!
 
 
 
长乐一中行政业务理论学习材料(十)2020.11.30

大概念教学与整体育人

                                                                     孙杰  《品质课程》  2020-11-26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应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应培养“整体”意义上“完整”的人。“以学定教”业已成为学界共识,“学习”更是被广泛证明应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出发点与根基。由此,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应从教走向学,应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并得以整体推进。
那么,如何架起由知识应试抵达立德树人彼岸的桥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先后指出:“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积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等,“促进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修订》则明确指出“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高屋建瓴的思想引领激荡人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度研究与实践,学校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可能路径——大概念引领下的整体教学。
一、凝练大概念,抓住“整体教学”育人改革的总纲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知识指数级增长的新时代,教育教学应更聚焦于“剩下的东西”。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等人不约而同地将教学引向理解,追求基于理解的教学。在威金斯等人看来,教育教学应致力于提供给学生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某种框架,促使其获得可迁移的概念理解力、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力和创造新观点的生长力。简言之,即基于大概念开展教学。
大概念即Big Idea或Big Ideas,亦称“大观念”或“核心观念”。它并非学科课程的某一具体知识性概念或名词,而是集中反映学科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共识性、统领性等共性,能将离散或琐碎的不同主题和知识实现“有意义”地“黏连”,从而帮助学生以“专家式思维”阐释和预测较大范围物体、事件或现象的某种有组织、有结构的“核心概念”“知识模型”或“学科大图景”。
按照2013年4月发布的《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围绕“大概念”的学科知识结构“金字塔”(见图1)。其最底层是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等事实性知识及统摄性较低的分解概念,即小概念;第二层是基于学科内知识整合的核心概念与方法,即核心概念或基本问题;第三层是基于跨学科内容整合的概念或主题,即跨学科概念或共通概念;最顶层是统摄其他所有知识的“元认知”,即哲学观念。较之事实性知识、学科分解概念等小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或基本问题、跨学科概念或共通概念和哲学观念等都属于大概念范畴。
 
 
 
 
 
 
图1 围绕“大概念”的学科知识结构“金字塔”
 
怀特海指出:“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学科课程的文本素材可能时有调整,但核心观念相对稳定。瞄准进而领悟繁杂学科知识背后的大概念,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观念与课程能力,才有可能实现真实情境下学科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落实,真正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作为知识的组织者,大概念架起了课程知识通往核心素养的上升阶梯;作为素养的传播者,大概念成为了核心素养楔入学科知识的固定锚点。大概念无疑是桥接知识与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今学科细分、模块分解、知识点展开的教学大环境下,大概念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主动提取、自觉凝练的。如何凝练大概念?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有限的研究与实践告诉我们:基于课程内容,对照学科素养,对知识作本质提炼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凝练路径;基于学科素养,分解课程知识,指向大概念加以升华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凝练路径。大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自下而上也好,自上而下也罢,各有短长,但是有一点两者共通,那就是都必须基于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整合度更高的整体教学视角。
二、探索综合化,夯实“整体教学”全面育人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国家逐渐兴起一种用整体的思维去理解学科内容、组织教学的“整体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主张,其核心倡导者是罗恩·米勒(Ron Miller)。在米勒等人看来,整体教学以尊重整体的学生、建构统整的课程、实施完整的教学等为根本原则,以培养整体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尊重整体的学生,即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生命整体性,倡导“多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情感、意志、思维与能力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建构统整的课程,即通过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与课程整合,促使学生获得充分理解的整体认知结构,提升其知识、方法等的灵活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实施完整的教学,即整体把握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等在内的各个教学子系统,全面完整地理解教学的整体。
可见,整体教学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所倡导的“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具有内在驱动的教与学方式,所主张的“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等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的策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具体实践中,学校以大概念为顶层设计的“航标灯”与学科内容的“粘合剂”,一方面统摄相关课程设置,建构追求统整的课程图谱,搭建整体教学的综合育人框架;另一方面黏连各个教学子系统,优化着眼完整的教学范式,开辟整体教学的综合育人路径。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作为整体的生命主体,以大概念为引领,借助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现实世界,从而以教学的整体推进让学习真实发生,直指整体教学的综合育人目标,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
(一)大概念观照,建构追求统整的课程图谱,搭建整体教学的综合育人框架
康德曾指出:“就本质而言,知识实则为一个整体。教育的主要愿景之一即在于将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学科内容、课程知识等加以统整并逐步上升为某种整体知识。”作为学校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的最关键的服务产品之一,课程无疑是综合育人的首要路径。
超越学科核心概念或基本问题的拘囿、跨学科概念或共通概念的桎梏,哲学视角的学校课程应“多育并举”,塑造“活泼泼的个人”。如果说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三个方面六大素养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整个国家教育所要实现的教育上位哲学的话,那么,基于尊重差异、丰富选择、满足需求,满足学生志、趣、能等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学会选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则无疑是追求统整的课程建设的主要下位大概念。这样,着眼“整个人”分层、分类、分群培养大概念观照下,指向综合育人的整体教学的课程建构过程,也就主要表现为为学生未来全面、可持续发展计的课程图谱(Curriculum Mapping)绘制过程。
第一,“因能分层”课程。江苏省新一轮高考采取“3+1+2”模式,“3”是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1”是在物理、历史两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所选择的1门科目;“2”是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所选择的2门科目。“因能分层”课程是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基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等人创造的“逆向设计法”,以“尊重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差异”等大概念为引领而设置的,课程根据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科目的学习潜能,分为夯实基础、能力提升和创新发展三个水平层次。与分层课程相对应的是分层学习,如基于能力分层的选课走班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第二,“因志分类”课程,即依据“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基于生涯规划选择理论指导,结合系列化的职业生涯体验,旨在培养职业规划、生涯决策而设置的课程。学生根据专业发展志向,结合自身优势或兴趣,在物理、历史两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二选一,形成高考选科组合的基础。“因志分类”课程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基础、拓展和实践等三类知行合一的子课程。如生涯志向为律师、检察官等的学生,在基础类子课程中可选择历史,在拓展类子课程中可选择与律师相关的课程,在实践类子课程中则可选择参加律师执业相关活动。
第三,“因趣分群”课程,即基于“学生兴趣特长”,依据高考再选科目考试要求,旨在提升学生优势潜能而设置的课程群。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涯志向、兴趣爱好等,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再选择性考试科目中四选二。“因趣分群”课程正是在学科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课程,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课程和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因趣分群”课程聚焦“趣”字,通过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跨学科课程群,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促使潜能发展与志趣形成,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因能分层”“因志分类”“因趣分群”课程相配套的是个性化学程,[13]即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将课程划分为若干学程——以一定教学周为一学程,按学年分成若干学程;不同学程阶段,学生可自由组合上述不同子课程模块,从而构成个性化学程。着眼“整个人”分层、分类、分群培养,拓展了学习的选择空间,加强了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逐级衔接与提升的联体结构,建构了统整的课程图谱,更为整体教学搭建了综合育人的绝佳基础框架。
(二)围绕大概念,优化着眼完整的教学范式,开辟整体教学的综合育人路径
课程体系是服务于教与学的活动的。建构统整课程图谱是综合育人基础,但其最终仍需要通过着眼完整的教学来落实。在米勒等人看来,整体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路径,应基于对课程整体架构的把握,引导学生用整体思维去理解横向的单元内容和纵向的知识架构,掌握相关知识产生的来由、背后的思想、发展的脉络和潜藏的价值等,以便联系旧知、嵌入新知,进而基于对教学系统整体的把握,优化各个教学子系统,以解决真实情境下的现实问题与挑战驱动教学,最终全面完整地理解特定教学内容的整体。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具有特定统摄程度的大概念,整体教学中的“整体”则可大可小。学校课程、学科课程、课程模块、知识单元,甚至是围绕某一大概念组成的知识组块,均可进行整体教学。由此,作为教学范式的整体教学,主要是基于各个教学子系统关联,整体推进教学的角度来把握的。这其中,大单元教学无疑是整体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范式为整体教学提供了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性框架(图2),有利于基于对学科内容、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的整体把握开展教学,综合育人。
图2 大概念引领下整体教学的“大单元教学”范式
 
例如,围绕思想政治学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概念,可尝试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设置类似“AI的辨析与创想”(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的议题学习单元进行整体教学。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基于某一大概念组成的知识组块,教师要整体把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学结构,首先必须明晰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了解“四大自信”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承载的理论价值,并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形成整体认知。
由此,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才有可能真实发生并得以整体推进。而在对“AI的辨析与创想”这一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大单元,有关学科知识及其背景、教学思想及其方法、学习过程及其本质形成较为清晰的整体轮廓以后,整体化、模块化地处理教学内容进行“大单元教学”,也就不难以大概念为引领,将整体教学升格为撬动普通高中教学转型与育人方式改革的一个支点了。
第一,“先行组织者”教学。在大单元学习初期,教师可让学生在人脸识别、语音操控等AI“试玩”的生活真实场景中[17],体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启发学生主动深入“AI作为工业4.0时代产业变革的重要内驱,已成全球全行业竞相追逐的重点。能否加快发展AI,决定中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等问题情境,辨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梳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进而在上述诸如此类“课题研究”中,主动探究不同模块知识的关联,建构指向“四大自信”的整体学习“大单元”。
第二,问题驱动教学。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可开展“AI与人类的关系”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盘点“这些年,AI和人类的数次交锋”:AI围棋程序AlphaGo战胜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世界围棋等级分第一的柯洁“围棋人机大战”两次落败……引出“AI崛起,人类该何去何从?”的深度思考,抛出“AI发展,风险是否可控?”的问题辨析。围绕不同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对“市场调节局限性”的忧虑中,明确“两只手”优于“一只手”的原因所在;在直面价值冲突的“道德两难”选择中,明晰价值选择应有的取向与标准,从而深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等大概念最本质的意义所在。
第三,形成整体认识。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具有内在驱动的教与学方式作用,经过“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在“AI的辨析与创想”的大单元学习后期,可尝试让学生以投资者或企业家的身份写一份报告,就“投资AI项目需要做的前期准备”作全面阐述,发表对本学习大单元的整体认识。依托必要的课外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活动体验,辅之以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等,学生也就不难通过“批判性思维促进创新”的实例,深度理解“独立思考的价值”,以“创新型劳动者”的身份直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大概念学习的“深处”。
无论是大概念观照下,通过建构追求统整的课程图谱,搭建整体教学的综合育人框架,还是围绕大概念,基于优化着眼完整的教学范式,开辟整体教学的综合育人路径,其“整个”过程无不彰显了“五育”并举,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生命整体性,其“整个”目标最终无不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指向作为整体教学“初心”与“使命”的综合育人目标。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大概念、整体教学等仍然是个新事物,“凝练大概念,探索整体教学全面育人”的综合化路径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阐明与探讨的地方。比如,如何科学凝练“大概念”,如何准确把握“整体”,如何建构“大概念引领下的整体教学”的学理框架并针对具体学科探寻有效实施策略等。
育人方式改革已至“深水区”,挑战必将形影相随。但是,探索仍将继续,因为我们坚信,越是直抵教与学的本质,每向前一步都将越发艰辛和不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跳出因循守旧的教学“舒适区”,才有可能创造出普通高中发展更多的“可能性”,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班子学习材料(九)
下一篇: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班子学习材料(十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