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信息检索

省级课题《应用“微课”辅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总报告
2018-08-27 23:58:00    点击:

省级课题《应用“微课”辅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总报告
 

课题名称 应用“微课”辅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 FJJK15-559
学科分类 高中数学
课题负责人 胡丽梅
专业技术职务 中学高级专技五级
所在单位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主要成员 胡丽梅、许尚雄、吴小妹、邱宇元、杨开凤、柯玉凤、连永领、程文锦
资助经费
鉴定时间 2018年8月
 
 
 
 
 











二.简介部分
2.1标题
2.2序言
2.3摘要
2.4内容结构图
 
三.主体部分
3.1研究问题:
3.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3.3研究程序
3.4研究发现或结论
3.5讨论和分析
3.6建议
 
四.主要成果
4.1微课的设计制作与方法
4.2基于“问题驱动式”的高中数学微课设计
 
五、参考文献
 
附录
 
 
 
应用“微课”辅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总报告
 
一、标识
课题名称:应用“微课”辅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15-559
课题资助经费:
学科分类:高中数学
课题鉴定时间:2017年7月
课题负责人:胡丽梅  中学高级  长乐一中
主要成员:胡丽梅 许尚雄 吴小妹 邱宇元柯玉凤 连永领 程文锦 杨开凤
 
二、简介部分
2.1标题:应用“微课”辅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2.2序言
《应用“微课”辅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是由胡丽梅老师承担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2015年4月申报,2015年8月经由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经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立项。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2015年10月,我们邀请了冯云教授,林斯坦教授,郭纪萌主任,郑锦辉主任,陈永河主任等专家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会上作交流,受到专家好评,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两年多来,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不仅保留了传统教学教研模式中的优点,还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教研模式的许多缺陷,真正实现了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网络教学教研能最大程度的吸引一线教师参与本课题研究,有效地融合教师的集体智慧,进而大大提升了我校教学教研水平。
2.3摘要
微课的出现与发展,有效推动了新的课堂模式的开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体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这一目的地实现,就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这一结构下,老师提供教学资源,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帮助下个性化的学习。微课”的主要特点:主题单一而鲜明;结构短小,时长一般在5-10分钟;模块化结构明显,便于组织穿插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这些特点使微课能够很便捷的插入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微课教学,为我们提高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平台和空间。
 
2.4内容结构图(图1.1)

(图 1.1)
 
三、主体部分
3.1研究问题:
3.3.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微型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出发,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运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开发微课,并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总结出相应的基于“微课”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模式,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具体目标包括:
(1)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通过课题研究,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3)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着力培养一批勤于实践探索、善于反思总结、乐于奉献的科研型骨干教师,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3.1.2研究意义
顺应课改的要求,很多数学教师在不断地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观有了一定的改进,其中不乏有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和执行的参差不齐,对现代有效教学理念和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和主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经历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值得数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今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具有微特征的“微课”也开始席卷校园,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微课”可围绕某一概念、定理、例题或案例展开,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创造便捷的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1) “微课”教学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2)“微课”教学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3)“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的方式.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以“微课”作为载体,将其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就使得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3.1.3研究假设
本研究从微型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出发,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运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开发微课,并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总结出相应的基于“微课”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模式,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具体目标包括:
(1)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通过课题研究,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3)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着力培养一批勤于实践探索、善于反思总结、乐于奉献的科研型骨干教师,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3.1.4核心概念
(1)微课概念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分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体、实验、任务)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利用简短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可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2)有效教学概念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换言之,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同时,“任何教学总是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所以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本课题是通过研究“微课”的基本特征,发现其对高中数学教学具有辅助作用,根据微课的特性,以“微课”为载体,辅助高中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解决数学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3.2.1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也在课改的引领下,逐步趋于理性和务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以及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文化的内涵,经受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提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要追求教学的效益.
顺应课改的要求,很多数学教师在不断地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观有了一定的改进,其中不乏有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和执行的参差不齐,对现代有效教学理念和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和主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经历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值得数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今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具有微特征的“微课”也开始席卷校园,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微课”可围绕某一概念、定理、例题或案例展开,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创造便捷的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教学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微课”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着和促进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是在已有认知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的数学知识,这样学习有效性得到提高.
(2)“微课”教学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到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相应的就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的方式.“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Learning,被翻译为“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进行“微课”学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进而成为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重难点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这样就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进而提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2文献综述
(1)朱宏洁等人研究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一种模式(如图 1.2);

(图 1.2)
在朱宏洁等人的研究模式中,翻转课堂让教学回归本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最前面,成了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微课成为学生自助学习的载体,也是课程学习的发起点.
  1. 自主学习型翻转课堂操作流程(图 1.3)

(图 1.3)
 
把问题作为核心是自主学习型“翻转课堂”的特点,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同学们在课前进行学习,熟悉要讲的课程内容,模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长期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就对老师课前制作的视频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视频的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以逻辑探究为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能很快反映出学生存在的共性的或者个性的问题,让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讲课,是一对一讲解还是分组讨论或者引导探究.学生对这种模式的适应性较好,可以很快用于实践.
3.2.3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杨斌等四位老师根据美国某大学“翻转课堂”教学实录提出了“混合式翻转课堂模式” ,该模式先是针对解决某一个任务。然后通过课堂的互动去解决提升.
该模式由两个板块构成,在课前板块,学生通过课前老师推送的任务独立学习,上传学习检测结果.老师通过平台检查学生反馈情况,收集学生问题进行备课,这种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是基于学生问题的强化教学.
  1. 理论基础
国外的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有关微型课程或“微课”的单词包括Minicourse、Microlesso等.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墨西哥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历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微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主要的应用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较早提出者马祖尔教授认为,同帮互助的教学能够增加学习的生气.莫林拉贺,格伦 普拉特和迈克尔 特雷拉格提出了翻转课堂能够激活差异学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翻转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学校不断推广,美国明尼苏达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美国高地村小学,柯林顿戴尔高中等都开始尝试基于微课的学习.
荷兰阿姆斯特丹英语学习中心的指导老师布伦达(BRENDA)于2010年4月开始使用EC“微课”视频英语资源,它适合所有年龄层的人学习,学习者对“微课”视频内容的理解确实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有效,令人惊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流利程度和学习信心得到显著提高,可以说学习者已经迈进了第二语言学习的2.0时代.
在国内率先给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在2010年提出了建设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并在2010年11月由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引起了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这种新型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3.2.4相关研究成果
截至当前,国内已有多位教育界的学者对“微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主要是关于“微课”的概念解释,“微课”的发展阶段,以及“微课”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应用,教学设计的模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随着广大教育者对“微课”的理解和深入认识,“微课”逐渐被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其中,在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较多.另外还有“微课”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及借助“微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等的研究.
“微课”的网络应用平台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已有网络课程平台,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上传“微课”资源,如Moddle、Sakai平台;第二种是利用视屏分享网站做平台,如国内的优酷网和国外的YouTube平台.第三种是利用已有视频网站,如“佛山微课”平台是广东省体育运动会视频直播系统(VOD)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第四种是为了上传“微课”资源专门开发的平台,如中国微课网等.
3.3研究程序:
3.3.1研究设计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负责人具体实施,研究人员加强教改的前沿理论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际,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体做到研究小组互相听课、评课,再进行研讨,发现问题,完善和提高操作思路,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知识,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形成“微课导学”模式案例.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
根据现有高中生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学习效率、通过师生交流情况、调查问卷等形式,发现学生无法把握知识的切入点,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是负效.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借鉴国外优秀案例、其他省市的先行经验、了解本校学生的学情、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确定课题.
设计有效的“微课”教学课堂
(1)教师深入研究教学目标,确认教学重难点,设计“微课”导学的情境.在“微课”导学情境中需充分考虑各种假设,形成具体有效的“微课”教学方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教师全面研究教材,建构“微课”课堂教学的模式,使高中数学教学更具有高性、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微课”教学的具体实施及反馈
(1)利用“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实证研究,打造有效的“微课”教学课堂“微课”资源,建立互助机制、通过同学互助,师生互助,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微课”发挥作用,较大程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反思“微课”教学的方案,根据课堂反馈情况的变化及课后的学习情况,及时增删或调整“微课”教学的方案.通过“微课”教学的反馈,对不符合学情、针对性差的或有缺陷的“微课”教学方式、角度进行及时更换或调整,增强“微课”研究的有效性.
(3)通过听课、评课制度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座谈交流、成绩跟踪等多种方式,对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加以研究和反馈.从而把“微课”教学的方案和教学过程有机相结合.
3.3.2研究对象
长乐一中、长乐高级中学高一、高二、高三部分学生.
3.3.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作系统的归纳,并作比较研究,从中筛选整理出有效的经验和理论,并把这些经验与理论结合当前“微课”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调查、成员集中讨论等手段,了解当前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初步设计如何开展和研究本课题的方法与方案.通过问卷和测试卷,了解“微课”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进而为建构“微课”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3)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作出评价.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寻找合理的开展“微课”教学活动的方法与方案,提高“微课”教学的效果.
(5)个案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学生、个别方法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某些规律性的结论.
(6)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以案例分析、成果展示或论文的形式成书面材料.
这六种研究的方法并非完全独立,它们各具特性,之间又相互联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灵活应用.
3.3.4技术路线
调查研究、分析讨论、实际调查、搜索网上信息、自主探究、小组活动。
 
3.4研究发现或结论
3.4.1 研究发现微课程的优势
(1)时间较短,内容精简: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2)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4)主题突出、目标明确。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7)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3.4.2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是体现教与学的关系改变,通过学来定教。微课是教学的辅助资源;是学生独立学习时通过移动终端学习的课程资源,可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中的“微课”是学生独立学习时遇到疑惑寻求解决的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制作微课是实现课堂翻转的核心要素,必须课前预设学生问题录制好满足学生需求的微课。
(3)通过实验班一学期的成绩对比,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是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与人合作能力,使课堂变得更活起来。
 
3.5分析和讨论
(1)“翻转课堂”是否能提高学生成绩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尤其是美国学校应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绩有很大提升。如美国拜伦高中 2010 年采用这种模式,通过州数
学测试的学生比例,由 2006 年的 29.9%提高到了 2011 年的 73.8%。高考(ACT)时的数学成绩从 21.2 进步到 24.5.文献中很少有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案例.但毕竟国情不一样,国内外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教学理念也大不同,选人用人的标准也不一样,这就使得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怀疑.
(2)“翻转课堂”是否能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近几年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越来越多,不少学校也在结合信息技术和本校学情探索“翻转课堂”操作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例如,河北石家庄鹿泉中学和重庆聚奎中学分别于 2013 年 3 月和 2011 年尝试翻转开始探索翻转课堂教学。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和查阅资料。“翻转课堂”促使老师们重新认识课堂,关注学生学的行为,减少了自己的职业倦怠感.使得老师的工作重点迁移,放在了课前的准备,课上重点关注学生的活动和问题形成.但这只是过程性描述和直观的感觉。两所学校是全面实施,缺少可参照的对象,也缺少相关的对比研究.
(3)将微课用于教学的效果疑问
分析目前翻转课堂应用现状,基本都是课前观看微课,比如鹿泉中学是前一天自习课根据导学案通过微课学习,学习的效果如何值得研究。另外课前看微课学习和第二天上课把知识的学习分割成两个部分,不具有连续性。可以说当学生看微课时缺乏老师的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就是老师的提前讲授,只是对每个学生个体时不同而已.因此,微课到底应该以什么形式进入课堂教学值得进一步去研究.
基于这些疑惑与思考,研究小组经过互相讨论,就微课是否能提高学生成绩这一疑惑的研究途径是在各自班级的学生中使用微课一段时间,跟踪调查学生的成绩情况.
对于如何将微课更加自然的应用到高中数学课堂中,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对于这一问题,本研究小组经过讨论最后决定研究一套适合本校使用的微课学模式及流程.
 
3.6建议
(1)微课在制作过程中,还对制作流程,材料的恰当使用,形式的灵活性,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完成微课制作材料整理,自主学习,并和同行进行了交流,慢慢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还促进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开始制作微课时,效果不是很理想,在教学使用中存在疑惑。通过利用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如何把这种教学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构新的、有效的教师数学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顺利制作了微课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二《圆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微课,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应用展示,在实际教学方面取得了突破。微课教学展示:把日常教学中使用的微课课件和视频制作成便于交流的材料,在同行内进行交流学习,在课堂内进行播放,并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总结,同时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3)对于课堂使用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参加了微课大赛,进行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并在微博上发表有关课题研究的新观点,新的设想。经验及时书写教学经验和心得,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另外,在自己所在学校内积极推进微课进课题,通过校园网络和品台展示成果,希望随着信息化网络的成熟,移动终端与手持设备的完善,微课程与常规课堂的整合最终会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微课的录制设备,录制场所,后期制作软件不是很完善,经过努力多次从网站,下载不同版本的制作软件,学习研究相关的影视制作和裁剪技巧,视频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微课走进课堂,帮助学生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微课因为时间短,只有5-10分钟,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很难有效进行学习。因而在课前实际的应用中,可是先给学生进行展示,随后针对其中的重点知识,在进行详细解答,详细解释,最后取得事半功倍的高效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取得很大成绩
四、主要成果
   本研究主要得到四方面的研究成果:
4.1微课的设计制作方法:
利用微课进行数学课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微课的制作流程和制作方法,这样才能制作出具有个性化、满足自己教学风格需要的微课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提高微课教学效果。微课的制作流程如图(图1.4)所示。

(图1.4)
 
1.课程分析
制作微课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掌握教学目标、重点内容、难点问题是什么。哪些知识点需要制作微课,设计微课要完成什么的教学任务,然后把制作微课的知识点进行细化,每个微课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防止出现长篇大论的现象,要突出重点。
2.收集材料
搜集与微课设计有关的资料、教学素材、图片、演示动画、音频资料,这样制作的微课的内容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微课设计
(1)根据微课的制作内容,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学习的方法指导、学习任务,并以此来制作微课导学案,使学生明白微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2)编写微课制作的脚本文件。由于脚本是记录微课录制过程中的详细过程的文件,包括每帧画面的图像、配音、背景、持续时间长度等内容,它是把整个教学设计变成微课课件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脚本开发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完整计划。
(3)选择适当的录制与播放方式。
4.制作PPT课件
运用PPT课件来把教学内容、重难点问题、例题、实验演示的方法和步骤等内容进行显示,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部和详细的掌握。
5.微课录制
根据脚本的内容和计划,利用摄像机、智能手机等视频设备进行微课的视频录制。在录制过程中尽量使用标准普通话、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配音,并要做到语言简洁、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力求形象化、趣味化以避免枯燥。整个微课的设计时长要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一般以5-8分钟为宜。可选用PPT播放形式,也可以选择网络视频播放形式等。
6.后期加工
对录制完成的微课课件进行声音画面同步处理、美化处理等,以保证课件画面清晰、声音清楚。
4.2基于“问题驱动式”的高中数学微课设计(以研究函数 图像为例)
1.教学结构分析
“问题驱动式”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结构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部分:问题导入、问题牵引、问题深入、问题归纳以及达标检测。
2.教学设计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当中研究函数 图像为例,阐述了“问题驱动式”微课教学使用。
在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当中,经常会遇见如 (其中 均为常数)的函数解析式和图像。假如自己是一位工程师,针对此类图像的绘图应如何进行呢?教师首先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产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并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并播放对应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逐一进行思考。
Q1:按照之前已经学习的知识,大家可以做出哪些种类的函数图像呢?具体的作图办法是什么?
Q2:函数 的图像应该如何绘制?该函数图像和 的图像是否存在关联性?你能尝试进行规律总结么?
Q3: 这两种类型的函数图像和 的函数图像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Q4:函数 的图像和正弦曲线 之间存在何种关联?能否尝试进行规律的总结?
由Q1到Q3学生能够凭借之前所学习的“五点法”来对 的图像进行绘制。而函数 的图像,实际上是将 的图像上的全部点的坐标进行延长(在 >1时)或者缩短(在 <1时)到以前的 倍(横坐标不出现变化)而得出的。 这两种函数的图像是通过把正弦图像进行拉伸和平移之后所得到的。
在处理前三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凭借一个特殊的函数 作为例子,凭借多媒体技术相学生展示正弦曲线凭借横坐标、纵坐标伸缩,平移变化之后所得到的函数 的全部过程。学生凭借观察和分析便能够找到函数 的图像和正弦曲线图像之间的关联,从特殊例子转变为一般性结论。
3.探究学习,处理问题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难点,并组织学习小组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探讨阶段,数学老师可以按照所提出问题的复杂程度给予学生一定指导。在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每个小组抽出以为同学来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若存在有学习小组都不能处理的难题,数学老师可对该问题进行一次详细的推演分析。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彰显出学生在在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核心地位,并让数学老师真正意义上起到指导作用,将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凭借自身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归纳知识要要点,并且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协作能力。
4.知识的深化提升
教师需要根据该知识点在当地历年高考中的问题类型和问题难度,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延伸拓展训练。问题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思思维能够得到深化。
例如:在该阶段当中,数学老师给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函数 )的图像如图(图1.5)所示,则尝试求出该函数的解析式。

(图1.5)
5.归纳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按照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教师应对其开展全方位的评价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值得保持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通过这一工作,使学生对高中数学理论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
6.通过质量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以上教学活动全部完成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计测试卷,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试卷难度应涵盖所有梯度,让班级当中每一个档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而有所收获,感受到数学学习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并意识到在现有知识层面上,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实现对学生学习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我校推广到各个学科,取得一定的成效。具体材料见附录。
(四).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我校成绩逐步提高,本次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与本研究有一定的关联,2017届高考我校清北6人,理科全省前100名1人,文科全省前50名1人,前100名2人,与2015、2016高考成绩相比有极大的提升。
 
 
五、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2]陈建. 微课、翻转课堂及其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 课程教学研究. 2014(12).
[3]徐梅丹,兰国帅,孟召坤,张一春. 微课 ACTSER 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22)
[4]李向芬.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9):294-295.
[5]王海龙.问题情境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07.
[6]滕吉红,黄晓英,袁博.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04):89-90.
[7]李家晶.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 (28)
[8]蒋友欣.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 (02)
 
 
六、附录
 
(一)致谢
经过小组成员长期研究,终于搁笔。回顾研究的日日夜夜,我们感慨万千。感谢长乐一中及福州教育研究院给予的支持与帮助,在这段珍贵的日子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科研的真谛。从查阅资料到搜集素材,从总结经验到归纳整理,从走访座谈到总结提升,从谋篇布局到开篇写作…… 这一切都要认认真真,来不得半点马虎。做科研不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将一事无成。小组成员收获颇多,积累了做科研的经验,也提升了个人的素养。
(二)微课视频及教案
(三)个人反思及总结
(四)学生成绩跟踪及学习心得
(五)问卷调查表
 

相关热词搜索:省级 课题 研究总报告

上一篇:省级课题《应用“微课”辅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公告
下一篇:长乐一中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修订稿)

分享到: 收藏